查看: 3602|回复: 3

草根公益组织发展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5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阳好 于 2013-3-25 13:36 编辑

     过去20年,中国公益领域飞速发展,许多草根组织在国际或国内基金会的支持下,得以成长壮大,基金会与草根组织大多形成以资助资金意愿为导向的直接合作关系,基金会给钱,草根组织做事。然而,随着近年来公民社会格局变化,草根组织大量涌现,国内基金会实力上升,国际基金会在中国的力量相对减弱,基金会与草根组织之间的资金关系失衡。一方面基金会找不到足够的合格资助对象;另一方面,草根组织僧多粥少,从基金会得到的钱不够多、受资助面不够广。基金会不差钱与草根组织就差钱,形成巨大反差,并且愈演愈烈。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提了出来:草根组织,特别在创业初期,得到基金会资助的可能有多大?如果得不到资助,有什么可行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的慈善公益具体路径可能不同,但发展规律往往带有一定普遍性。美国慈善公益的传统与实践相对中国有更活跃、持久的历史,它们的发展路径中对此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吗?
  一、美国草根组织的定义与历史文化传统
  (一)美国草根组织定义美国草根公益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领域下属的慈善公益类。非营利组织从事符合豁免目的之活动,不能把任何收入用于分红,其收入享有税务豁免的优惠。美国正式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共有约156万家,2010年雇佣1 070万人,占私人领域雇佣总数的10%,仅次于零售业和制造业。非营利组织中,最大的一类是慈善公益组织,占非营利组织总数的2/3,有近96万家公益组织和近10万家私人基金会。

  (二)美国草根组织的挂靠。美国的草根组织发展历史中,挂靠传统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像近年来中国的高校社团成员往往成为公益组织的骨干一样,美国草根组织的挂靠机制也为美国公益培养出大量人才。挂靠(Fiscal sponsorship)机制,源于英国都铎王朝1533年的贫困法案。为保证社会稳定,都铎王朝总结地方有效实践经验,出台了政府通过教会监管社会服务的政策战略,几经反复,终于在1603年定型:善款统一由教会管理,再由教会转发给相关组织。到了北美英属殖民地时期,慈善机构沿袭传统,都在实际或名义上挂靠教会;甚至到18世纪末美国独立后,实行政教分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教会的势力和影响仍然非常强大,非营利组织挂靠教会仍是现实选择。通过挂靠,美国社会孵化出大量的草根组织,培养出大量的草根人才。挂靠机制的好处是挂靠赞助方一般都有较充足的人手、资金和专业资源,挂靠受助方,不仅可以免去行政上的成本,还可能得到诸多便利,如提升组织信誉,便于募款,得到有关的培训和辅导等。挂靠机制由早期的以挂靠教会为主,逐渐发展到挂靠在公益组织里,甚至有专门提供挂靠服务的公益组织(属于支持型),如Tides基金会(名为基金会,实属公益组织),旧金山基金会创建孵化的公益组织“社区倡议”(Community Initiatives)等。挂靠作为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而发展成熟有效的制度机制,得到法律认可,挂靠双方都有相应的责任和权利。
  二、美国公益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9年,美国民间资助总额约为2 850亿美元  。绝大多数是私人捐赠,占84%,其中个人、遗产和企业法人的捐赠分别占72%,7%,5%。基金会资助约458亿美元,占16%。这个捐赠比例让习惯于写基金申请的专家学者们也惊奇。更有些出乎意外的是,民间捐赠只占公益领域收入的很小份额。2009年按规定报税的公益组织总收入合计为1.4万亿美元。作者根据《2011年非营利组织年鉴》的数据综合估算,资金来源如下:(1)购买服务缴费合计占75%(私人和政府分别为52%,23%);(2)私人捐赠占11%;(3)政府基金资助占9%;(4)基金会资助占3%。即基金会资助占公益领域收入的3%,私人捐赠(包括个人家庭、遗产和企业;遗产与企业部分合计接近基金会的份额)约占1/10,政府购买与政府基金资助约占1/3。私人和政府购买、基金会和政府基金资助一般给正规报税的较大型组织,草根组织的收入一般以私人捐赠为主,一些草根组织与较大型组织、大学联合申请政府和基金会的资金,能够得到相应的一部分份额。如西雅图大学的服务与社区参与中心、斯坦福大学哈斯公共服务中心等,利用大学各学科的资源优势,整合基金会、政府机构、社区等多方资源,服务周边贫困区域,既方便师生参与,又提供资源支持孵化催生社区草根组织。
  三、美国公益组织两极现象
    与中国不同,美国公益组织包含大学与医院,从总体来看,极少量的超大组织吸纳了绝大多数资金;数量上居大多数的草根组织吸纳份额极少的资金:
  1. 数量占3%的大型和超大型组织,收入占公益总量的90%,以收费为主。年收入500万以上的大型和超大型公益组织,数目占3%,收入约占90%。
  美国有大学约2 100家,医院约7 500家,大多是大型和超级组织。不到一万家的大学和医院,年总收入占公益组织年收入总量的60%。大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收费。教育类组织收费约占其总收入的90%以上,医疗卫生超过95%。
  2. 中间窄。年收入在10万~500万美元的小型和中型公益组织占总数的23%,年收入份额9%。
  3. 数量占74%的草根组织,收入占公益总量的1%,以捐赠为主。年收入不到10万美元的公益组织,我们称为草根组织,合起来约占总数的3/4(74%),而年收入合计只占收入总量的1%,微不足道。年收入不超过2.5万美元的小草根组织,占公益组织的一半多(52%),2.5万~10万美元的大草根组织占将近1/4。草根组织的收入多以捐赠为主。资源向优秀大型专业组织聚集,是可想而知的,捐赠方多希望支持专业、高效、透明的组织。可是,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公益组织的大多数仍是草根组织,并没有升级换代到中小型级别,反而层出不穷。原因何在?它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草根组织是如何生存的呢?
  四、美国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的历史特点与作用
  美国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经历两百多年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虽然形式上有了显著变化,文化核心上仍保留了许多特点,以遍布全美小学的家长教师协会为例,分析如下:
  (一)善用资源,有人才有钱
  1. 从自己做起,动用志愿者力量:草根组织预算窄得像鞋带,必须善于利用身边已有资源,简便高效办事。有创业和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领导是草根组织的核心,首先出钱出力,号召和带动邻里社区更多的志愿者加入,逐渐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影响,增加捐款收入。应该说,是人带动了自身和钱,造就了草根公益领域的繁荣发展。在19世纪90年代,家长教师协会的发展初期,多是几个热心的学生母亲做义工,做一些点心义卖,换钱为学校建筑刷漆、买文具。发展到今天,这种模式仍在大多学校的家长教师协会存在。一般的家长教师协会,在每个班级都有家长代表,预算几千美元到几万美元,一学年通常办几到十几个活动,每次活动都专设一个委员会,几人专门负责,带动十几个志愿者,每次筹款几百到几千美元。
  2. 依靠个人捐赠与关系筹款:美国私人基金会资助金额相对较大,资助面低,仅有少数草根组织能够得到基金会的资助  。大多数草根组织不能指望靠写申请书拿到钱,因此多依托本地资源,依靠利益相关人群自身的捐赠和向关系人群募款,如个人、当地的中小企业、社区基金会,如果有大企业和基金会的人脉,并能够获得其支持,是最好不过。像家长教师协会的目的是帮助社区中的学校,筹款对象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家长、亲戚、邻居和本地的工商企业,筹款活动主要靠协会的成员。不少企业和基金会鼓励员工对草根组织捐赠、做义工,提供一定的匹配捐赠。有的商店、咖啡店、餐馆还会为成员多的草根公益组织(如家长教师协会、中文学校)提供礼物卡代卖,或者提供半天优惠,从组织介绍来的顾客消费中提成(如10%或20%)返给该组织等。
  (二)放低门槛,人人参与
  美国一直是人人做公益,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美国慈善公益如此平常,较少在媒体上看到,常常是出了问题时才得到关注。当然,媒体的负面报道,抵不过美国人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里身体力行的日常公益熏陶教育。为了让人人做公益,美国的草根组织很注意让社区里的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并不失尊严地参与公益活动。加州阿拉米达市富兰克林小学家长教师协会往届主席克里斯汀在向中国大学生志愿者介绍家长教师协会的工作时,一再举例强调让社区里的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并不失尊严地参与公益的重要性。比如“教育盒盖”是企业借与消费者联手为学校筹款而推销产品的公益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是穷人也能参与贡献的一项活动。美国的一些企业,在自己生产的商品包装盒上会印有特别的“教育盒盖”标志,面值5分钱或1毛钱,学校可以收集这类盒盖标记,兑换成现金。这是一份费力大、回报慢而少的工作,富兰克林学校家长教师协会为学校代办,一般一学年会为学校换回200美元(大约3000多个盒盖标志,平均每个学生十几个)。可是这个费力的项目必须保留,因为对有些家庭而言,这可能是他们唯一能提供的服务。如果撤了这个项目,他们就失去了参与和贡献的机会。公益不在于能筹多少钱,在于人人有机会参与。克里斯汀举的另一个例子是如何对待捐赠的“废物”。美国的草根组织一般都举办旧物义卖活动,在收集义卖物时,可能有一位妈妈拿来家里不用的一张有些破损的光碟,这时最重要的是真诚地对这位妈妈说“感谢”,一是感谢她的精神支持,二是感谢她花时间参与,三是感谢捐赠的物品。在物品甄选环节时,如果这个光碟没有义卖价值,就直接归为垃圾或进入回收堆。为什么不告诉这位妈妈这样的光碟没用呢?克里斯汀强调,这不是时机。因为这位妈妈在尽最大的努力,她此时需要的是欢迎、认可、感谢和鼓励。对物品识别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另外的环境下耐心培育。此时直接相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她望而却步。

  (三)草根实践,育人机制: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草根组织的一大作用在于培养人才,总数达70万家的草根组织是美国人才的庞大沃土:在1900年前后的美国,只有9.5%的人有高中毕业及以上的文化程度。草根公益实践提供了大量免费“学做教”的机会:学习如何管理草根组织,如何动用和善用资源,如何管理项目,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沟通、筹款等等。如今美国的草根组织一般至少三个骨干:理事长、秘书官、财务官;一般还有些小组长和骨干后备军。以每家草根组织3个骨干、10个核心志愿者,带动社区50人参与估算,总规模就是200万领导人才,700万核心志愿者,3 000~4 000万参与民众,常年的人才培养容量至少上千万人。这是巨大的社会改变力量。草根公益的功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人,这种理念体现在项目设计之中。比如,家长教师协会开会和办活动,一般都安排幼儿看护,便于家长的参与,而且对孩子也是耳濡目染的体验教育。家长带着孩子去帮学校拔草、清理庭院,有义工看护孩子们的安全,做游戏。孩子感觉跟着家长一起做义工,帮了爸爸妈妈也帮了学校,既有成就感,又形成参与公益的人生习惯,并且乐在其中。这些点滴细节都体现着美国人重视每个人平等参与的机会。公益不是围绕“钱”的事,是在改善社区和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人的事,培养一种新的心态和行为,培养社区财富和人文环境。旧金山基金会的总裁赫南得兹对公益培养人才的规律做过总结:“学-做-教”。学和做是能力提高的环节,每个人都很努力积累知识和获得更好的实践机会,提高能力,攀高职梯,创造社会财富,获得认可、权利、金钱、成功。教或者“带”,是传承的环节,是分享,教是让别人也提高,而自己并不损失已有的。但现实中,后一个环节常常很薄弱。在商业竞争的社会里,谁花时间带人呢?如果“教”的目的不是为了人人提高,就容易形成帮派。“教”的环节弱化,直接影响到“学”的环节:“教”的人不足,学的机会就少,能提供“做”的机会的人也少,再到后来,教的人也多不起来,成了恶性循环。慈善公益领域则为大众提供了最慷慨的学、做、教的机会,这也是安德鲁·卡内基的视角,他认为公益领域为美国现代管理体系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总而言之,对于草根组织来说,让每个人平等参与在实践中提高(有人在其中学,有人在传帮带)很重要,能做多少、做得好坏倒在其次。形形色色的草根组织为美国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了基础环境和人才准备。两百多年来,美国草根公益发展的历程,正是一个“育人”的缩影。
     中国的普通民众也需要这样的草根人才培养机制,在适当政策的引导下,创造出属于草根的机会。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草根创业者人才阶梯,他们的经验值得分享、收集和提炼。

发表于 2013-3-25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好帖子
发表于 2013-3-25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夕阳兄,好。。。
发表于 2013-3-25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1-18 18:09 , Processed in 0.0721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