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20|回复: 24

路有拾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4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3-10-25 13:22 编辑

这个帖子想写有一年多了,起因是想找自个是怎么回事?旁边这些个人是怎么回事?麦田是怎么回事? 想写的时候,却发现这三个一个比一个不熟。尝试了几次,都不满意。题目太大。。。蚂蚁想吃肉,看见大象心中暗喜,终于可以吃顿饱的了。吃起来才发现,一粒皮屑都得啃半天。 大象太远,就近的自己相对熟悉的更好下嘴。干脆,走到哪,捡到哪,吃到哪。。。
自己是怎么回事?
一、总是慢一拍的呆子
   除了面相长的比较着急外。我的其他各种生活历程相比较同龄,总是慢了一拍,甚至更多。   别人上二年级时,我在一年级三年雷打不动;别人开始情窦初开的初恋时,我还在孜孜不倦的编排老师是个大反派的武侠小说;别人开始努力投身数理化的冲锋,我在打篮球,看闲书,斗地主。 别人开始为自己职业规划时,恋爱成了我第一件大事,为人夫为人父的时候,周围的同龄,要么高薪在握,要么努力创业,忙忙碌碌,充满了中国梦的正能量,而我,除了不得不去的工作,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床上,和饭桌旁边。 哦,最后这一句说的不是慢,是在总结,慢的原因,好吃懒做。

二、温柔的驴子
    随着年龄的成长,慢慢的越发在乎与人的交流,渴望参与一些感兴趣的团队活动。比如和同事们一起打打篮球、打打网游,爬爬山,包括自己也逛论坛这些。
    大概是那个时候,05年前后混BBS有了“温柔的驴子”这个名字,应该也是当时对于自我认知的形象化。 而且作为一个相对“闷骚”的人,这也算是为了人交流时,提前做的最简洁的自我介绍了。

三、人生难得初相见
    这是写在第一次参加麦田图片展活动时帖子标题,彼时的心情充满的是久别重逢般的温暖与欢悦。
    关心公益、志愿者这件事,则是于在BBS和别人发起的“制度建设和国民素质建设哪一个对于现在中国更重要” 的讨论有关。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是学生腔十足,讨论这个时,已经26岁了,这个年龄层次应该被划分到“高龄愤青”一代。这场辩论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辩论中,发现自己对于这个社会了解的贫乏,想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从有想法到真正采取行动,整整用了五年时光。 当我成为一个父亲,这一角色的变化,让我突然间意识到必须采取一些行动了。然后我成为了麦田计划的一名志愿者,一个社会团队中的一员。
    而五年好容易走出的这一步,就难免的有了那种“久别重逢般的温暖与欢悦”。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3-11-6 16:56 编辑

人心是最难写的,了解自己都得静下来,仔细去经历和体味,又更何况去揣摩别人。以下文字,自己动脑琢磨出来的极少,绝大多数是剽窃而来,拼凑而成,随声附和之言。不必当真,不必计较。
从头开始吧。

人从哪里来?

    人类文明刚开始时,就在寻找这个答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一位叫做女娲的大神“抟黄土”创造了人类;基督教说,上帝按照周末的时候做了一些人;其中最著名爱吃水果的一对,成为了人类祖先;伊斯兰教里面也说,安拉按照自己的样子捏了泥人,并赋予泥人了精神,成为了人。
    随着科学的发展,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来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人是学会直立行走的猿猴进化而来”这个概念。当然也有众多的UFO爱好者们,认为人类是外星人的后代,并拍出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科幻电影。
    从考古学已经发现的证据来看,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证据还是比较充分的,比如咱们这里,就有着山顶洞人、元谋人两处长相比较威武的古猿人的化石。这样一说,还是科学还是抢得了一分,成为了主流认知。

人类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一个众口难调的答案。在我看来是十分的混乱,幸好有无数前赴后继的先贤们,总结了以往世界各国历史,给我挑出了一个非常简洁的答案。梁漱溟先生,是其中之一,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老学究。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极其详细的阐述了,他对于人类文明的分析。
    人类分别在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己,这三个问题上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西方文化里,传递下来的两个字“征服”,征服世界,征服社会。一味向外追求的态度,是改造世界和征服生活的态度;在改造世界的过程里,成就了“科学”,在征服社会的过程里,发明了“民主”。当然,在它课余之外,还发明了跟咱们非常熟悉、使命作为第一要素的社会团队--公益组织。难的是,这些公益组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花开叶散。
    东方文化里,代表的儒、道家,阐述的是两个字-“调和”,向自己内在追逐和顺应生活的一种态度;在顺应自然,和谐社会讲的都是“和”,在个人还要“仁、礼”,这一系列思想主导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成就了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麦田在做的,让小孩子诵读的弟子规里面,有多少是对这份文化的延续呢?
    东方文化里,还有一支--印度文化,而是正儿八经的“厌离”,完全逆着生活去走的人生态度。咱们相对熟悉的是佛家。作为一个佛教徒,梁先生说,佛家也是厌离的,而佛家厌离的基础,是不忍与大慈悲。梁先生又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的核心思想都是这两个字“厌离”,对于今世的厌倦,而希冀脱离当下。这样看来即便佛教在印度衰落,并不影响印度成为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 除了印度出了个泰戈尔不能理解外,其他的种种印度新闻报道的现状,也就能都理解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4-18 09:41 编辑

写人心很难,还得再多些积累,暂时告一段落,跳跃一下从以下三个地方入手:关于团队,团队管理,团队决策

关于团队建设,我想围绕三个主题阐述我对团队的认知。

第一个主题叫做宽容;

    我说一个我经历的事件,2012年中旬吧,我学了些美化论坛的代码,用于美化天津团队论坛版块的页首,我跟小云商量把她设计的津麦LOGO,和迎新年的新年贺图这些放上去,让咱们页面看起来非常美观。我还在想,以后的以后可以定期维护。

这个想法戛然止步在2013年年底。 新的麦田决策团队认为这些代码影响了论坛美观,需要统一清除,不得再有图片展示。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惊愕,甚至愤怒。我发邮件跟种子做了几次沟通,包括电话沟通,最后获得结论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清除。我也无奈接受这样的事实,但它让我到现在都不能释怀。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多听听意见,为什么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努力, 学会更多的理解与宽容。

时间推移,有时候有个影子也偷偷的从我心头闪过,我在作为天津团队决策团队中的一员,有没有一意孤行,站在高高在上的立场,做过同样粗暴的伤害志愿者的决定? 我在情绪失控时,是不是也曾口不择言,伤害过他人的感受。我在期盼别人更加宽容的时候,我有没有自己先学会宽容。


第二个主题叫专注,

    我依然记得第三次去易县走访那席谈话,我们在走访时,遇到无法确实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面狭窄两个问题。那时候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加强沟通,并明确了对应面,一是当地教育部门,二是中心小学,三是基层老师。关注学校、老师的需求,解决学校孩子们和老师普遍的困难。 这也是我眼中项目组设立的最大起因,项目组就要专注于跟当地老师、学校层次的沟通,搭起一个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桥梁。

我是做技术的,我做这一行有十几年了,在我这行里,客户和同事都愿意听从我的建议,因为我经验更丰富些,建议更合理,更令人信服。

我在想一个团队的成长,究竟是看他举行了多少数量的活动?还是他在一个方面解决了多少的问题,积累了多少的经验,培养出多少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志愿者。

为什么需要团队分工?因为专注,专注才能有更加深入的对于志愿服务的探索和积累,专注才能促进团队向更加能解决问题,更加令人信服上蜕变。


第三个主题,我叫他信任

    我也怀疑过,我所努力的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说服不了自己,更说服不了别人。可人究竟是什么?当第一个猿猴学会直立行走,到创造出现在充满想象力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有哪一处不是人在克服重重困难才取得的,如果没有对于生命本身的信任,人怎么能坚持下去。

我们为什么选择公益,因为单纯的快乐?如果只是为了寻找快乐,根本不会有五人组,召集人,甚至工作团队,当然自然不会有麦田。有团队就会有与随心所欲相反的约束。 因为荣誉、氛围?这些随时在变化的东西,你如何才能使他得以持久?

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认为公益团队存在是对的,或者说他给了一个我们更愿意相信的,自己与他人更好相处的答案。让我们愿意为之努力。



               团队管理

我们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导致那么多繁杂的意见难以统一督促无效执行不力协调抓狂似乎在咱们这个新团队组织伊始就出现各种问题。

我们统一称它管理问题,而有时候我们大多数的目光聚焦在团队决策上,认为决策搞定,形成强力的管理意志,然后就万事大吉了。事情是不是这样呢?先说说大伙都熟知的麦田的团队管理,咱们一起取取经来看一看,这么多年,麦田总部在做什么
    首先,咱们从麦田分工明确的管理触角-工作团队部门来开始一个个解读,
秘书处相对神秘的部门,麦田大管家。从论坛管理、活动公示、到统计汇总各类工作,无所不包。地方团队新活动发起时,他们需要知情权,做最初级的活动审核。发起助学活动,得了解助学部审批没?发起商业沾边活动,种子审批没?做第一层次的梳理和引导工作。这些工作有个基础,必须有地方团队配合,要上报。秘书处对于不守规矩的团队,最多在论坛不点名批评,办法也不多。
财务部基金会专职财务,对接地方团队活动、助学资金收支过账等,实际目前看财务对于地方团队财务管理也越来越放手,只要地方团队自己财务公示做的好,具备本地团队认可的财务管理制度,进出入款项凭证收据齐全,总社财务也并不会太耗费心思在如何管理地方财务上面。从06年到13年,财务尝试颁布过多次举措强硬的地方团队管理制度,但执行上并不一帆风顺。像是限定团队账户上存款数额,这个规定就屡屡被突破,当然也还是有基础底线的大家都在坚守,不把地方团队账号作为募款接受账号。在目前总社对地方财务上的管理,我觉得更多也在形成默契,明确共同的底线,地方团队自我管理。

助学、项目部:虽然是两个不同名称的部门,我把它合并在一起说助学实际是目前麦田影响力最大,持续时间长、协调工作量大、规章完善的一个明星型项目。它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力的推进手段,志愿者工作压力较大,专业性要求特别强,当然他也因管理上铁面无情而倍受诟病,13年前后在论坛地方团队和助学部有过比较激烈的冲突。助学部逐渐在完善,所以控制能力非常强,对于地方团队来说,要么服从,要么杯葛,选择余地不大。

项目部属于探索型、创新型部门,从内部、外部挖掘到适合麦田的项目,然后组成一个个小团队运作,担当创意、协调、督导的角色,包括逐步形成募款平台,为项目提供资源支持,而执行更多放到感兴趣的地方团队完成。目前正在引入评分机制,实际也是项目督促、考核的一种方法。创新代表机会对于任何人都是这样,这个时候,地方团队和总社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非要说管理,地方团队被动的接收资源形成执行团队并非不是个办法,未必是最优的选择,尤其对于地方团队发展来说。天津团队在资源供给深挖项目需求都有非常好的条件。正应该是团队锐意向前、策马奔腾的时刻。
麦客中心:异军突起的部门,展现了总社在人事管理的柔性和韧性。13起成立后就致力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的培训工作,从几乎每月一次有针对的面向全国麦田志愿者培训工作,引入勋章管理概念,吸引志愿者参与到培训中来。在宣传上和文化部运维的微信平台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互动做的非常好。麦客中心把自己定位在提供服务者的角度,而不是把自己绑定在管理者的座位上,这种谦逊的态度的确获得许多人认可。把管理做成提供服务,用兴趣导向吸引志愿者参与,提升志愿者水平,可以说开创志愿者管理的新思路。
文化部和技术部基本隶属于平台支持部门,技术部更偏向系统平台开发运维上,像论坛开发个页面、给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文化部相对熟悉,目前管理淘宝、出出设计图、管理总社的微博、微信平台这些。跟咱们宣传组职能类似,如果非要说对于地方团队有什么管理的话,那就是微博与地方团队的互动,淘宝跟地方团队有些交易,然后就是提供地方团队项目募款平台。

还必须说到一个有意思的沟通平台,我觉得也把它算作管理触角的一部分-分社联络群平台。这既是一个总社各个部门发布通告的平台,又是地方团队可以随时可以即时交流平台。在我看来,这个平台交互沟通的意义很大。

咱们回过头来看麦田计划总社的管理,从架构上说,组织化(团队运作)、职能化(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清晰的职能规划,服务团队之间互有交集,相互支持,事务流程化。秘书处协同秘书长协调统筹其他部门处理紧急事务。有日常处理,有跨部门协调。如果说之前种子是救火队长,现在看已经在处理这些事情上变得游刃有余了,我以为最大原因归功于理顺了部门职责和关系。

说总社对于地方团队的管理,总社各部门已经找了自己的定位,一句话概言之,就是地方团队自我管理。把自己定位到面向志愿者提供服务、鼓励地方团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这一步虽然屡有反复,但大方向从来没有变。其实抛开地方团队,直接指向志愿者,这个大方向也是成立的,无论是总社团队还是地方团队,是凝聚一批志愿者,明确方向和目标,其他更主要的工作就是鼓励志愿者自己参与团队组织、自我管理中来。
     如果把总社的团队建设经验借鉴到地方团队中来,又能给咱们什么启示呢?1良好的团队分工。团队管理的目标是在整个天津团队大的目标框架下,形成各个职能小团队。这每一个小团队的发展进步代表着这个团队的进步,也是团队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每个小团队的负责人,务必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怎么管好人,让每个人都听话,而是怎样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建立好自己的团队。2自组织、自我管理。团队的负责人关注的是这个小团队长远的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形成任务,鼓励团队志愿者在完成任务时的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和进步。有意识的引导志愿者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自我管理,这是团队管理的主要内容。3专业化。 方向与任务分解后的操作自然而然形成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需要传承与积累。团队的负责人有意识的吸引一批有兴趣长期从事某个特定事务、项目的志愿者,形成专业化的基础,不断通过各种实践尝试,最终形成这个方面专业的经验和智慧。这是团队管理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所需要的更高追求。这些其实都是踏踏实实的工作,正是天津团队工作组的各团队管理真正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不要把精力纠结在一些沟通、个人观念上的小事上,把更多关注放在自己小团队的目标的确立,在鼓励、引导志愿者的自我管理和发展,和在提升自己小团队志愿服务水平上。



团队决策:普遍认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团队决策,并非是无所不能的,首先我们得对团队决策有着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
团队决策:决策现在在团队管理中被赋予了太过神秘甚至神话了的身份。所有问题,团队一决策后,都能迎刃而解,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不能否认团队决策的前瞻性作用,如果把它作为团队管理而无所不能的瑞士军刀。我只想说,亲,快醒醒,快醒醒

首先我要定义一下团队决策,它不属于部门内部事务性决策,是独立于职能部门的整个团队发展的决策。

远的不说,依然以麦田的决策来看。我在看最新一期决策团队会议公报,觉得非常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决策会议一共三个议题,第一个忘记了第二个说到地方团队独立在地方注册的事情,讨论内容非常精彩,方向也逐渐明确反对和支持都有充足的理由,种子缺席后补充了自己的意见,分析的非常到位第三件事,如何让各地方团队更加重视项目反馈;团队回复简单明了,不属于决策范畴,让项目组自行讨论解决。

总社决策团队是怎么运作的,之前也是一知半解这次决策会议公示之后呢,就相对比较清晰了。

我先从麦田决策团队构成说起:

决策人构成有以下几个特点:1、岁数普遍偏大(30岁以上,好吧,志愿者30以上算老的了)有一定的工作甚至管理经验的积累2、资深志愿者身经百战,从事志愿服务时间长,保守估计5年起,基本都是组织者角色3、各地方团队选拔而来对自己及周边团队都有深入了解,信息通道发达,保证决策时能有更多信息资源支持,让自己的意见更加公允和脚踏实地

决策的内容方向性的事务讨论决策。在这次总社团队会议决策里,地方团队注册绝对属于麦田发展中的新变化,是因为地方团队需要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带来的挑战麦田构成基础之一就是地方团队,可谓完全属于方向性讨论。有趣的是,这次会议同样否决对一项专门事务的讨论,指出项目反馈这样细节的事情应该有项目部内部解决。我以为,麦田决策团队,已经明晰决策范围,重点是在关注长远性团队发展方向的事务,避免决策失去焦点,成了另一个救火队。当然我也无法真正了解,总社决策团队是否已经严格界定了决策讨论问题的范围;但从这对这两件事的处理方式上,也可以让人看见决策团队对于决策内容是有限定的一些端倪。

这对天津团队五人小组的团队决策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参考的意义,不得而知。


我还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择五人小组的团队决策是为了什么?我一味我们选择团队决策并非只是为了统一管理意志,为坚定执行而背书。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过多迷信了团队决策的意志力,认为它就是团队运作效率的保障,那就是把整个事情的方向都想偏了。

团队决策的效率,第一体现是在它是否有效,说白了,决策是有自己范围的,你去决定这个志愿者去干什么,怎么去做,这个不叫团队决策,这是把活动组织者的事情交给了团队决策来做了,这就越权决策就属于无效决策,它根本没有搞清决策的范围。

第二看它能否收集到足够充分的信息进行对比衡量做出公允的决策,决策不是听一件事举手就过的事情,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决策,即不会得到执行者的拥护,更无法真正形成行为约束。一件事,说完,你举手我举手,叫做投票。跟决策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坦率的说五人小组的决策效率不高,第一、是没有明确的方向性的议题;第二、缺少更加准备充分的讨论;第三、五人小组的人员构成离资深志愿者这一项都还差距很大。当然任何团队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可以更加有意识学习得来的,有些只能亲身的实践和体会。

如何快速提高五人小组决策能力?在我看来,一是个人需要加强与其他团队的沟通交流,比如狼哥曾经说过,大家应该多参加一些麦田周年大会,包括同行计划、麦兜计划这样的培训,多给自己创造了解麦田其他团队运作管理的机会;二是多参与团队管理工作,在组织建立小团队的过程中,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包括团队管理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解决团队管理、团队决策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并非想说服谁。大伙都是有个性的人,加入津麦的动机也是各不相同。我总结的结论、和方法未必就一定完全正确,更多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和大伙一起探讨、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凑在一起,需要比更多普通志愿者多了一份责任,对于自己,对于你的伙伴,对于这个团队的一份责任。责无旁贷,如是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人公意识和圈子意识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9-3 10:36 编辑

要不要有主人公意识?按照麦田一贯鼓励自主组织、自主发展的态度来看,主人公意识是必须的。
来就别客气,这里的舞台非常宽广,只要你愿意,理解志愿服务的概念,你可以当家做主做任何你愿意去做的各种各样的助学事情。这里的包容性大到超乎想象,当然前提是需要多沟通。麦田也正因为如此赢得了大批的支持志愿者,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众多的志愿者团队。重视财务以及项目的运作,鼓励志愿者参与、引导组织形成专业志愿服务能力。(未完)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8-2 11:34 编辑

  “学校硬件的建设,给老师的培训,应该是当地教育部门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项目交流会时,珍姐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有些措手不及,心里还没有答案。
    早在2010年8月份,北京易事达广场的图片展时,有个老大爷在看我们图片展的时候, 有更加激烈的表述,“这本来不是你们的责任,解放这么多年了,这些王八蛋ZF官员都哪里去了!”  我记得我当时就在他的身边,只是安慰他的情绪,一直也没有给予他正面的反馈,因为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该怎么回答。


     博爱主义认为,你在海滩边捡起一条小鱼,把它投入到海中,对于它,你所做的就有意义。
     然而,这个有些诗情画意的举例并没有说服我。
     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我们该如何说服自己,把自己对于制度、人性所造成的不公平的不满与愤怒,转化成正面的,能解决问题的力量?
     
     我至今不敢说自己完全找到了答案。


     我还记得我在交流会时所说的话,只举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
     2012年12月的时候,我站在门窗破烂、四处漏风的张进庄小学里,感觉到非常寒冷和压抑;我知道,老师和孩子们也会感觉到这样,只是他们已经必须学会习惯。 然后,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忙碌起来,为了这些孩子们有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 2013年9月份,张进庄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完毕,孩子们终于可以在门窗紧闭,明亮洁净的教室里上课了。12月份,我再站到这里,热情的小崔老师打开了由艾美特捐赠的电暖气时,整个教室都是暖洋洋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


      我清楚的记住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公益,选择了麦田。
      那时,社会出现过一种极端暴力事件,就是一些我们眼中社会的失败者,他们举起手中凶器,指向了幼儿园里的孩子。他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可怜的诉求,因为个人的,因为社会的,因为制度的,只是没有人愿意倾听、关注这些。因为,整个社会都在为另外一个目标而癫狂。那时,我也刚有自己的孩子,我害怕,如果社会还是这样,我的孩子同样可能会为我的自私付出代价。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逐渐成熟,逐渐理解社会的不完美,并不是跟自己毫无干系的;我是这个社会里的一员,需要承担自己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我知道,驱使我前进的,不仅仅是恐惧。还有就是传递和释放自己的爱心时,体会到的那植根于人心深处的人与人之间最简单朴素的关怀与温暖。这一种情感,是可以化解内心的愤怒和恐惧,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意志。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 这不正是我们自己么?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8-19 15:48 编辑

每每回味走过的路,似乎总会有漏洞,总是出状况,总会有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遗憾;
太希望有一份完美无瑕的计划,太想要可以规避一切风险与挑战的规章制度,太想有一个强力执行的领导者,去扫平一切行动的障碍。

可,如果,我们是文件、制度、规则、或者是别人的奴隶,
那我们的心又该何处安放?
那份感动我们的、温暖我们的、欢乐我们的、激励我们的心,又该何处安放?

志愿服务。
它本不不应该是局限于被安排好的一件事,它本不该是让内在成为外在的奴隶;
它应是在一个人在一个团队里,主动的发现自我 ;
这发现,
跟特长有关,跟兴趣有关,和伙伴彼此间的一段窃窃私语、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有关,甚至和自己白日做梦的幻想有关,

你看,
这不正是我们自己么?!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5-11-18 16:11 编辑

团队建设,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团队的文化-有关于团队特色的一些东东,是团队植根于此并深入挖掘的东西。说的简单些,就好像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团队的文化就是这个团队的性格。

离着北京团队最近,了解过它的发展,从最初两个人的坚守,到后来提出的“京麦是家,欢迎回家”的黄金时期(2010-11年,当时北京团队拿下了麦田计划金色团队的称誉),个人也有幸参与过他们组织的极富人情味的家庭聚会式活动,欢乐、温暖与融洽是大部分活动的主题。这一切离不开的是几个深谙其中关键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京麦麦友的支持。有代表的如绵绵和折、亦然等。而这个文化构成吸引独特的吸引力,促成各种对后期影响很大的活动的开展与推进,比如河北唐县图书室建设、张北资助点设立等。 这个非常有特色甚至有些梦幻的团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有着其独特的城市移民文化背景,并不适宜其他团队,而其中的关键是值得玩味的。

一个团队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有他的性格和灵魂。也许他是不完美的,但他是有生命力的。麦田的核心文化里的“尊重差异,信任彼此”,正是基于此,这也成就了麦田全国范围发展的现状。而在延续麦田“尊重与信任”文化的同时,各个地方团队必然得抓住与自己所处地方环境相匹配的文化,这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可以这么说,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团队就丧失了绝大部分的生命力。 因为眼界的原因,对于这个我能举得例子不多,只能是从自己团队发展来推导出来的。

团队文化又是从哪里来?

有很多,召集人的个人魅力,五人小组、工作组的个人魅力与做事的方式方法,甚至包括跟班所提的“30-40岁支柱麦友,聚餐FB活动,团队职能上的完善等等”这些集合的融合、提炼、延续、传递,就形成一个团队的文化。

而这些都不是无根之水,是与当地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因为你所能调用到、一起共事的一个个志愿者大都是来源于本地,在他们心里深处或多或少烙着本地文化的印记。首先需要尊重并努力促成麦田大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灵魂,实际上麦田有许多成熟的团队已经做到这些。

独特与包容的关系-平衡中的团队文化

麦田上爆发的大小矛盾,基本都是偏离了“尊重与信任”这个轨迹的。我们常说包容是总社的事情,跟地方团队无关的。这句话实际上放到个人来说,是任性与自私的,放到团队上来说,是没有看清楚独特与包容的联系。你的独特的文化形成与麦田大文化应该要找到一种平衡,否则大家做的事情,最多的就是争吵,无休止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比如之前新疆团队的脱离。平衡讲究的是团队文化中的理性一面,学会包容,学会理性处理矛盾,充分沟通,在不同中寻找到交集。

记得看过旅游卫视里一个关于沟通的讲座,沟通时要保持"白毛浮绿水"的优雅,而在优雅之下,还要有“红掌拨清波”实质推进。这个虽然有表里不一的嫌疑,但相对于之前论坛上的针锋相对,过多情绪化的发泄来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更加有效率些。“脾气是把匕首,扔出去了,容易伤到别人,而别人扔回来时,同样自己也很痛。”

团队建设,在我看来,地方团队必须要形成“或是热血沸腾、激情燃烧、或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接地气的独特团队文化,又要兼备“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理性思维的沉淀。这样才会使得“希望与快乐”的同时,各项事务得以有效推进,团队建设得以顺利前行。

20151118秘书处讨论团建,关于召集人的接班人

原话:
“与其叫找接班人,不如说找到主动担当的伙伴,在一起合作的过程中,让伙伴自己选择做什么。发现优秀伙伴,交付信任,发展是由个人自主完成的。
没有召集人,一个团队就做不了事情了?那只能说这个团队还不成熟,还不具备自己坚硬的内核。召集人是旗帜,更富于激情,是需要冲在最前面,用行动团聚更多人;而团队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秘书长,是个理性角色代表,它的职责是协助更多伙伴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愿意塌心落下去的位置,奠定团队分工协作的基础。一个团队的核心可以是多个的,构成上,可以是一内一外,甚至多内一外。
团建的核心工作,受众参与、情感链接,而这一切如果偏离为孩子服务的方向,就是地方交友会。
应该警惕一些对于规范制度的图腾崇拜,我们是做人的工作,脱了情感的沟通,把服务的伙伴工具化,就脱离公益组织存在的基础。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说,商业企业要向公益组织学管理。(那究竟学习的是什么呢?是公益组织管理者)发现公益组织管理的精髓,可能比盲目崇拜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更重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才好不卑不亢坦然面对外面的世界。”

说完这些后,对于召集人接班人这个话题的反思:
召集人接班人的选拔是个比较有趣的管理话题,虽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现在所赋予的意义越来越沉重;
是先有召集人还是先有团队,目前看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么复杂,一般来说,还是先有召集人。
1、自我任命的召集人,开荒者
从无到有的团队,召集人是自我任命的,在没有形成团队之前,召集人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角色,抓人凑成团队,抓事情吸引人参
与,这工作中,形成团队是召集人第一要务,团队的形成更像是磁力吸引过程。正在过程中,磨合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初期,由于召集人参与比较多的事务,他的意见更具备全面性,一言堂是有着形成的背景原因。有一个旗帜,有一个方向,有一个
相对封闭安全的团队氛围(大家都相互认识),还能开开心心做做公益,当然是件可以参与进来尝尝鲜的事情,这时候也叫团队蜜
月期。
在这个时候,团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召集人精力不够。寻找接班人的解决方案也是麦田初建没有多久就出现的提法。
2、磨合中形成的召集人,协调者
上一任召集人寻找、培养并指定下一任召集人的方式,让我忍不住想起了功夫熊猫的故事,蕴藏其中关于信任的话题,像是千百年
一直传承的故事,神秘而又动人。而这时候的团队已经有明确分工,在磨合中团队管理形成了执行层,有了相对清晰的执行方向。
对于接力的认知,我也是充满了矛盾。现实情况,即有传递成功的案例,也有传递失败的案例,我甚至对于传递有着完全相反的负面认知。我也在逐渐尝试理解,我纠结的点是不是太过于重视方法和结果了,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双方本身所蕴藏的情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就是合理,这种似乎是有意识形成的一种新老交替仪式,代表着一些初创时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被传递,双方都体会并达到一个精神层次的沟通。如果这样去理解并重视这种仪式型的东西,的确是有他的合理性的。
其实把他延伸到其他岗位的传递时,这也是可以说的通的。这种仪式性里,体现信任与责任的传递,对于一个公益组织团队建设来说,这许是适应现阶段境况最有效率的团队传承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氛围、方向、各得其乐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10-9 16:14 编辑

    麦田计划由谁代表呢?在我看,不是莫凡、不是种子、北北,或者其他某个藏在深山的XX负责人。它现在已经大到不能有能谁来代表了(基金会除外)。从初创的第一天开始,麦田两条腿分别踩着两条路上,一条叫做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力,一条叫做更深入的助学探索。这一切成就了他现在巨大无朋的社会影响力,也形成了他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另人瞠目结舌的执行能力。


    常听说一句话,你们团队氛围好,他们团队氛围不错,“氛围”这个有些暧昧的词汇,似乎成为了麦田一种特色。
    也的确是,麦田的氛围总是另人津津乐道,既有“家”、“友”“感恩”“荣誉”的文化,又有聊友圈、吃货圈、亲友圈、同学圈、旅游圈,摄影圈,姻缘圈,吐槽圈、资助圈、走访圈、宗教圈、读书圈、文化圈等等,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他们有各种各样温暖的,情感充沛、人情味的话题,这些话题像是一根根细细的线把各行各业的人们串在一起,凝聚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朋友圈、小团队。
    而正是这些小团队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爆发出极大的热情,形成很强的协作执行能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有个人魅力十足、一点就着的领导组织者,或是感人肺腑、激人奋进的话题。有的时候这些小团队在具体做事时甚至会表现出很专业的能力,虽然绝大多数时间还是充满漏洞,漫无方向。然而从这些活动中闪现出来的创新、激情,确是弥足可贵、激励人心。


    方向,这个话题说起来乏味了许多,正统的说法,应该叫做使命。
    这是公益专职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单说,就是你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麦田很早就有着自己的方向,也是最应该深入人心的一句话,实际上这句话历来位置很显眼,却成为最默默无闻、最文绉绉、最不着人待见的一句话,“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能平等享受教育”。 我猜100个麦田志愿者能顺畅的说出这句话的,不会超过5个,不过在传统的公益组织来看,这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注、阐述使命,本更应该是专职们关注的话题。

   麦田最让人费解的地方就是在于,他期望大部分为他服务的志愿者也要理解这句话,并通过志愿服务为他而实现这个使命。从为各个公益组织提供组织建设培训支持“同行计划”项目,来自各地的麦田志愿者要占三分之二以上,可以看出来;从他不遗余力推广各色的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能力,可以看出来;
    而像在某次高大上的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组织的公益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几个不同地方的麦田志愿者代表着麦田计划参与这次培训,周边一圈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组织专职的事情,也相对让人容易理解了。
    至于说到执行力,用志愿者业余时间做事情的团队组织,也许一开始就不能抱有太大的幻想,让他有很强大的执行力。这更像是一个很庞大的社会实验,是实验者自愿加入,尽自己所能去参与的试验活动,应该要容得下更多的失败、倒退、或者原地踏步。



   麦田的明天会是什么?
   也许有一天,两条腿经过协调,把两个方向完美融合在一条大路上,然后拔腿狂奔;也许有一天,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社会试验,获得了他最梦幻的结果,收获前所未有的一种文化胜利。


   我觉得“氛围”挺好,虽然有时也不是很能融入;我以为“使命”是正确的,虽然很多时也不堪重负,只能偷懒耍滑。我不认为我所坚持的就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它只是现在更适合我而已。为了做好一件事,我会尝试说服我的伙伴按照自己的方式一同协作,但是我又为什么非要说服他不可呢,只要大家还是伙伴,多一个方向,又何尝不是一个创新、学习、改变自己的机会呢?


   路还长,有什么好着急的?!氛围也罢,方向也罢,何不各有所长、各得其乐呢。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个自私的志愿者又如何?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12-10 10:41 编辑

我自己都没想到过,像我这样的异类居然能呆在这个团队里那么长时间,只能是感谢伙伴们的包容了。
所以继续自个这种毫无责任心,粗暴低俗、有悖团队和谐的风格路线,继续求包容。

主题:如题
1、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当志愿者是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跟别人描绘的什么梦想啊、责任啊、氛围啊、团队作为啊等等等等毛的关系没有。本来就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事情,说了这么多,把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做的那么复杂是为了什么呢?累不累,烦不烦?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扯!自己都改变不了,扯这些更不着边的,鬼信呢?!
     自私点,我亲爱的伙伴,把自己先料理好,心安定了,后院不着火了,前院也不上杆子了,能做、想做的时候就认真做去。不想、不能、没法做就歇着,麦田做到现在这个样子,缺谁都照样转,也许转的还更好也不一定。
     所以,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当个志愿者就是自己选择的很普通的一件事,搞复杂了,高尚了,作茧自缚,怨不得别人。
     志愿者=有个爱好的普通人  这是第一等式

2、别把公益太当回事
     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志愿者,想做点事吧,这个配合不到位,那个一丁点没有眼力见,打一鞭子走一步,免不了郁闷憋气带上火,一句话,自找的。你以为一沾上“公益”流行元素,人家都得无条件配合你啊。先问问你自己,知道公益是怎么回事,知道志愿者是怎么回事吗,自己不清楚,不相信,指望拿着个稻草就当令箭,不呛水才奇怪呢。
     终于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亲友圈啊、人情圈啊笼络了一群人,热热闹闹敲敲打打开始干活,开始还不错,后来呢,有些困难了,再后来,xxx,这些个“志愿者”,怎么要求还没完没了了! 还不完的人情账,打不完的亲远疏密的官司。做事容易,做人难啊。关系圈里的事情最好办,关系圈里的人最难做。这个圈子,说干净就干净,说肮脏就肮脏。莫忘初心啊,亲,莫忘初心。
     所以,真别把这种公益太当回事,千万别弄得一头糊涂账,满眼荒凉情,伤心伤身伤神啊。
     公益=一群爱好相同的普通人一起做的事情   这是第二等式

3、我最心爱的人伤我伤的最深
     最常看见脑袋一拍,激情四溢的“志愿者”,这些孩子太可怜了,这些志愿者太可爱,这个团队太伟大了,必须要大爱无疆,勇敢去爱。 两天一过,这帮孩子怎么不搭理我,太伤我的心!这帮志愿者怎么缺傻二憨啊,这个团队这么这么多扯皮的事情,一群乌合之众!太无视我的用心了。
     哎,本来我准备了一堆恶毒的词照顾这些人的,后来又转念想想,咱也年轻过,也这样蠢过,所以留点口德。让年轻人犯错去吧。

4、最后的废话:
咱们特别特别老的老祖宗,孟子老先生说了,人心是善良了,看到别人受累,自己心里就不爽快了,于是就蹦出个“仁”。觉得同情怜悯,这是人本来就有得东西。后来德国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做实验,就说了,别把人说的那么高,好多时候也就是看见骨头流哈喇子的那个可爱的小狗狗,随时被环境影响,随时不着调;后来呢,这些个人的后辈也觉得这么说人不合适,又引进更多只能意会不能看见的心理啊、意识、爱、自由啊,想来说明人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灵气。

老外们不想让自己显得太轻贱没水准,搞出个“志愿者”来,好让普天下的芸芸大众也能往那块“灵气”那里去努力。比起人家一百年的积累,中国的志愿者的底子还薄了一点,积累还少了一点。当然这也成了催生英雄的时刻,就会有狗屁不是的一个活动就有可能冒出个30万个人来支持公益。一个籍籍无名的公益组织,喊起口号来,志愿者动辄就是几万、数十万之众。
看着这些个数字,忍不住也想激动冲动一把。冷静一念想,扯淡的!西方人干了这么长时间,社会里做志愿者的比例一直在6%左右晃动,那还得看西方人民日子过得好不好。一拉到中国,总有些脸上要贴金的人,好这口,也自然也就有数字英雄应运而生。继续说另外一种英雄,就是各种媒体、组织炒出来的高大全的志愿者,我其实对他们充满了悲观,包括以英雄主义身份亮相的英雄们,他们本来只应该以群体的方式站在社会的一个位置,更多应该是以一个团队的名义,用更多微小的行动前后接力来推进事情的发展,但他们被钉在一个标杆上,动弹不得,他不可能是普通人的标杆,更不是志愿者的标杆。

普通人的志愿者,究竟是什么?
他必然是自私的志愿者,他要先照顾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有自己的坚持爱好,同样有自己的妥协,他是在矛盾中困境里依然坦然面对的普通人,他们和每个活着的普通人一样,在自己的卑微里用更多的行动寻找“灵气”。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4-12-12 11:42 编辑

http://bbs2.mowo.cn/thread-166810-1-1.html
"    以前特别喜欢看各种各样的故事,岁数大了,看故事书就少了,现在越来越喜欢经历过的,参与过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面,有些情感是文字从来不能触摸到的,是语言无法探触的。
    经历过后,你看世界的眼光,和别人一定是不同的,就好像这些装裱好的画。
    在别人眼里孩子的稚嫩毫无章法的绘画,在你眼里却是世界最美的作品。在每一块颜色的交汇点,在每一个白纸的褶皱里,在每一张剪贴并不整齐的黑色卡纸边角上,都藏着一个有一个欢笑的、温暖的、真诚的故事。是它们让我们真正被美好打动,是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一泉温柔。"

昨晚的这一句回过头看,又显得自己有些轻浮孟浪了。
还好,早已修炼成精,百毒不侵了。又浪张了,也就这样吧。

下班的时间,跟在项目上合作过许久不见面的大姐煲了半小时电话粥,早前觉得大姐做事太决绝,缺少瞻前顾后。
这一番嘻嘻哈哈的电话过后,心里却又多了许多温暖。
时间不是万能的,它磨损不了内心的棱角,也改变不了内心的坚硬。

忽然,想到离开家前的那席谈话,
平素威严的父亲的对于我那时的迷茫,说了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在外面,一直给自己的心筑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壳”,
步入中年的我,强忍着不流下眼泪去回味这句话。

眼看着曾经一起嘻哈快乐做公益的伙伴,也有沉默,也有淡出,
我也自责,起过各种各样想退出的念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选择了继续做事。
因为对于最初的相信还不曾改变。

对不起,伙伴,
我想温暖的拥抱你,但我无法把我保护自己的刺完全拔尽。

在我的世界里,
我信任每个人都会有最真实的情感,
但这个世界太大太奇妙了,我怕在路上不小心就会和你失散,再也不见。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10月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驴子 于 2015-10-20 14:03 编辑

在咱们的历史课本里,为了揭露美帝的外交政策虚伪,特别引用了老罗斯福的“温言在口,大棒在手”这句话,看到蓝商的团建看法,这个很洗脑的八个字突然就蹦出来了,挡也挡不住,我就试着用这八个字来诠释一下我个人对于团队的看法。

“温言在口”(在心)
公益是件充满了感情、激动人心的事情,所以值得我们去温柔相待,在如何温柔相待上,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词上去延伸;

1、持守:不因噪杂的观点所困扰,不被小利小弊的事物所诱惑;换做一句特通俗的话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经历过是非,坚持住老实,面对内外诱惑,守得住底限,这种持守,是温柔面对的基础。
2、容纳:世界那么大,我都想走走。总是在一个不同的活动中,遇见让你眼前一亮的小伙伴,这是我在麦田学到最多的地方;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才让面前的世界生机勃勃,遇见不同的,有需求的时候,主动伸出橄榄枝,和则同行,不合搁置。
3、温柔:率性而为的真诚也许能打动一些人,但未必能让所有人接受。扛个大包、走山望水的发钱、发物资是助学的壳,做人的工作才是公益的魂;
一个人的心门只能从里向外打开,你是狂风,门只能越关越紧,你是太阳,才能入室登堂,走进深处。对于服务对象-孩子,我们得学会用他们语境说话,才能达到陪伴的目的;对于伙伴,我们得得多些宽容和引导,多些柔和的沟通,才能凝聚到更多人心。(我也是懂了这个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啊;所以只能找到做的更好的伙伴,来做好这件事)

“大棒在手”(在行)
除了做好心理准备,做好沟通,我们打倒堆在眼前小怪兽们的武器又是什么呢?我想就两个吧。
1、行动:不迷信于制度,不沉醉于规则,能扫除一切障碍的大棒就是两个字-行动;抓住了这两个字,就握紧了前行探道的武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2、团队:麦田缺乏职业演讲家,能凝聚人的方法也比较少,选来选去选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叫做公众参与;这种开放的态度,成就了麦田的巨大,也使得不同的声音是最不会掉队的陪伴。有时各种各样的声音难免另人抓狂,难免让人迷茫;
这时候团队变得尤其重要,因共同目标凝聚,因更多行动磨合的团队,是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是迷茫里指引方向的指南针,是困境中扫清各种干扰的大棒。

说了半天,似乎都是个人的事情,跟团队没一毛钱关系,而对于一个“自组织”团队来说,自己这个“个人”可能是团队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如果那句话,“所有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影”就是说人心的真理。这样说来,我们所有努力去尝试的改变,实际上是从自己先开始的。
发表于 2013-10-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看驴子的故事~~~
发表于 2013-10-24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长篇小说的节奏么?
占位广告:花生瓜子矿泉水 啤酒饮料火腿肠~~要什么有什么~!快来看快来买呀~
发表于 2013-10-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子写一篇,我的前女友们吧。
发表于 2013-10-2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捧场,马甲找不到了,所以只能赤膊上阵了。
发表于 2013-10-24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捧场,马甲找不到了,所以只能赤膊上阵了。
温柔的驴子 发表于 2013-10-24 10:11



    咋不保管好点呢?
发表于 2013-10-24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兄,您老这是失眠的节奏啊。。。。
发表于 2013-10-2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一直都很欣赏你驴子,有股子倔劲!还很有才气,你这一篇不知道是长篇还是短片的文字倒是很像很像你的性格~~~
患得患失我不敢说,能够沉浸在自娱自乐的自我世界里面也是个性,管他春夏与冬秋哪,你自己舒坦也不碍着别人的事就好!
何况你还参加了麦田!做着公益的事!那是相当地好银啊!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咋不保管好点呢?
种子 发表于 2013-10-24 10:18


这些年丢的东西太多,还好都不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麦田计划 ( 粤ICP备12076381号-3 )

GMT+8, 2025-1-18 13:20 , Processed in 0.0770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